湖北日報訊 講習嘉賓
田北海 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副院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發展與社會政策
提要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所以必須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内在要求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這部分提出,“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強調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為什麼要特别強調“公平正義”這個價值導向?
田北海: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内在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共享發展,公平正義是實現共同富裕、共享發展的必然路徑。隻有加緊建設對保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才能既充分激發發展活力、又最大限度地降低貧富差距、減少社會不公,才能使社會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
公平正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正在不斷做大,但在現有發展水平上,城鄉地區間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水平不均衡等問題較為突出。特别是随着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衆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和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社會不公問題反應越來越強烈。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着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緻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隻有堅持公平正義,才能充分調動全體人民推動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全體人民在改革發展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正确處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關系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的短闆主要在民生領域,發展不全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表現在不同社會群體民生保障方面”,也深刻提醒必須“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絕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在現實中,我們怎樣才能處理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關系?需要防止的矛盾和風險是什麼?
田北海:在處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關系方面,首先必須做大“蛋糕”。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我國現階段存在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許多是發展中的問題,是能夠通過不斷發展,通過制度安排、法律規範、政策支持加以解決的。為此,“必須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把‘蛋糕’做大,為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奠定更加堅實物質基礎。”
但這并不是說,我們隻能坐等經濟發展起來了再來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做大“蛋糕”的同時也要分好“蛋糕”,着力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不斷做大,但分配不公的問題,收入差距、城鄉地區間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仍然突出,在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上,無論是實際情況還是制度設計,都還有不完善的地方。為此,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産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在處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關系時,也要防止重分配輕發展的問題,不能過分強調分“蛋糕”而忽視做大“蛋糕”。沒有經濟發展,分配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重分配而輕發展隻會扼殺經濟發展的動力和社會發展的活力。主張公平正義絕不是不要發展,更不是搞劫富濟貧式的再分配,而要在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的同時,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
記者:在不同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分别指向怎樣的要求?既然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然是保障水平越高越好,為什麼還要講“量力而行”?
田北海:“盡力而為”要求我們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辦,一年接着一年幹”,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全力以赴,不遺餘力,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裕、更有保障。“量力而行”則要求我們實事求是,尊重現實,讓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階段相匹配,不提不切實際的目标,不做超越階段和能力的事情,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續。
強調“量力而行”是因為社會保障水平應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适應,這是社會保障發展的一般規律。也就是說,社會保障水平既不能過度滞後于經濟發展水平,也不能過度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社會保障水平滞後于經濟發展水平,會影響社會公平正義,進而打擊勞動者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制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保障水平超出經濟發展水平,可能助長福利依賴,加劇國家财政支付壓力,加重企業和個人稅費,抑制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活力,進而削弱社會保障的物質基礎,使社會保障不可持續。
現實中,一些地方不考慮發展基礎,作出一些不切實際、難以實現的民生許諾,表面看貌似“有魄力”,容易赢得“點贊”,實質上卻是竭澤而漁,容易導緻無法持續的“高福利”、充滿風險的“高負債”等問題,最終損害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這些現象警示我們:社會保障政策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收入提高必須建立在勞動生産率提高的基礎上,福利水平必須建立在經濟和财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既不能裹足不前、铢施兩較、該花的錢也不花,也不能好高骛遠、寅吃卯糧、口惠而實不至。必須要防止過度福利化,防止一味吊高胃口,導緻欲速則不達。與此同時,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态,引導人民形成合理的社會保障預期,防止形成福利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