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藝術設計系講座如約而至。此次講座邀請了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複專委會理事、湖北省荊楚工匠、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館員李奇做嘉賓,為師生作了“修和——陶瓷文物保護、修複、設計再造”講座。本次講座由鄧玉璋老師主持,50餘名師生參與并進行了交流互動。
講座伊始,李奇老師回顧了《永樂大典》的編纂到毀滅,以此為切入點引出對古文物保護的讨論。他講到對于古文物的保護分為原生性的保護(對本體進行保護)和再造性保護(利用科學技術進行改造)。這對于古陶瓷來說是一樣的,從制作、使用、埋葬、保護修複改造到廢棄再到重生的生命曆程。
李奇老師主要針對古陶瓷器物、古陶瓷修和以及古陶瓷修和案例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解說。瓷器是曆史文明的載體,一件瓷器就代表了一個曆史時期的社會發展狀況和瓷器制作水平。随後,李奇老師介紹了陶瓷的特征、用途及品相等方面的内容。古陶瓷分布廣泛,具有社會性,經過時間的曆練和捶打,呈現複雜的狀況。梳理了多位名人對于古陶瓷保護、修複和再造的觀點,從美學大師到陶藝家,又從不同的方面展示了對古陶瓷改造後的形态。
對于古陶瓷的“修和”,李奇老師從“保”“修”兩方面展開。為了防止瓷器發生破損,穩定和延續陶瓷的生命,要對陶瓷進行保護;以恢複為目的的要進行修補,以複原器物的審美價值為目的的要進行修複,以滿足使用者不斷變化的新需求為目的的進行修整。對陶瓷文物的保護修複要以真實性、完整性、最小幹預性、可識别性、可再處理性和風險可控性為基本原則。在修複之前,要預設修複呈現的效果,要考慮是否符合保護、修複的基本原則,是否可以安全擺放等問題。
對于古陶瓷的保護和修複的步驟以及破損陶瓷的材質都是十分考究的,破損陶瓷的價值是要偏向藝術價值的官窯,肌體堅硬緻密。殘損陶瓷文物的展陳設計及利用,要打破傳統陶瓷修複,“以物修物”的思想,以當代裝飾藝術的理念為指導,在表現器物原貌的同時,營造出充滿藝術遐想的氣氛,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新材料将陶瓷文物修複的表現形式将更加豐富。
可流通破損古陶瓷設計再造意義深遠,集實用性、示範性、引領性和延展性于一體。最後,李奇老師強調藝術設計的學生參與古陶瓷的保護與傳承的關注點主要在于設計再造和創新。
通訊員:張智斌
審稿人:鄧玉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