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是“紅杜鵑愛心社”赴貴州大方縣支教的第8天。6日深夜,輾轉整整兩天車程的隊員們抵達貴州大方縣,83個隊員分為6支隊伍分赴大方縣貓場鎮為民小學、半坡小學、三元民樂小學、馬場鎮林場小學等6所鄉村小學,開始了他們為期15天的支教生活。
條件艱苦嚴重缺水
狗吊岩村的村民大多為彜族、白族和穿青人族。“在這裡,貧窮已經成為一種相傳的習慣”,支教隊員從學校徒步去孩子的家裡家訪,要走兩三個小時的山路,村子裡有着許多懸崖峭壁,路況很差。村民們吃飯很省,普遍都吃土豆,飯桌上可能除了土豆什麼都不會有。志願者們在那裡吃的最多也是土豆。
大方縣貓場鎮狗吊岩村的為民小學是6所鄉村小學裡條件最艱苦的一所,這裡的房子屋頂上都有大槽,用來接雨水,而這些水幾乎是村民們平日生活用水的來源。孩子們很久都不會洗一次澡……
水是“奢侈品”,但有一個叫“龍麗”的小姑娘,每天去上學都會把自己收拾得很幹淨。後來志願者們去龍麗家家訪後才發現,并非她的家庭成員都是如此,而是和龍麗的個人态度有關。她對志願者們說:“因為要去上學,所以會注意把自己收拾得很幹淨。”
地方尊師重教 基層教師負擔重
在極度缺水的狗掉岩村,支教隊員去學生家家訪的時候,都會受到最隆重的待客之禮——一瓶水。熱情的家長們也常常會喊老師去家裡吃飯。學生們喜歡給老師送禮物,上學會帶些自家種的李子、桃子給他們。學校的老師們也會把自己的房間讓給支教隊員們住。
這七八天以來,自願上學的孩子們每天要早上5點起床,走山路去學校,要是下雨天就淋着雨上下學,背上還會背些蔬菜。由于來回路程太遠,學校不提供午餐,孩子們中午就不吃午飯。
由于缺少教師資源,基層老師負擔較重。“這裡的學生學語文數學和城裡的孩子差不多厲害”隊員吳怡然有這樣的體會,“但是孩子們課外知識相當匮乏,很多人連孫中山都沒聽過,就隻知道毛爺爺。”其實學校的圖書室裡書很多,但是很少開放,因為管理的老師太少了。
支教隊員在與孩子們的溝通中得知,許多孩子小學畢業後都不想上學,有的并不是沒有條件上,而是自己隻想回家種地,也沒有考慮過種地得來的錢是否夠維持生計。但是也有部分孩子很好學,非常喜歡語文的學生會積極問語文老師要書看,學霸型的也有好幾個。
據隊長黃威介紹,今年已是“紅杜鵑愛心社”第11年來貴州支教,人數相比去年增加了有一倍左右。這八天的時光,“紅杜鵑”支教隊的83個隊員親身體驗了大山裡的生活,感觸頗深。他們其中有人說,來到這裡才明白自己以前的想法有多幼稚。支教隊員吳怡然在日記中寫到:“教育是能夠改變貧窮的,希望能有更多不一樣的人來為這裡帶來不一樣的視野。”大方縣貓場鎮狗吊岩村為民小學也是華中農大的志願者徐本禹的首次支教點。對于支教,徐本禹表示:“任何事情貴在堅持,支教提倡定點和長期化,并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