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防疫中“停課不停學”的安排,國學部9位老師再次發揚“衆人拾柴火焰高”的集體智慧,想方設法從各方面相幫互助,讓不見面的網課也充滿了會心的交流互動,讓來自全校各年級、各專業的學生體會到了人文情懷的力量。
辦法總比困難多
由于計劃全盤打亂且準備不足,身處疫情較重老家的金豔、方憲,一方面要作為家中頂梁柱想方設法争取基本生活物資,另一方面又心系工作絲毫不敢懈怠。在學校最早發出開展網課信息的第一時間,金豔的緊張就開始了。本打算回老家團年後就帶着老人返回武漢的她,沒有帶電腦,沒有帶U盤,沒有帶上課資料。一人急三代着急,母親在家裡翻箱倒櫃地抱出一部手提,那是六年前的一台舊設備,女兒幫忙清理、更新、下載,幾經調試終于可以正常使用了。有了硬件,沒有資料也是一難,袁琳、方憲急人所急,盡最大可能提供搜集到的相關資料。被隔在重慶農村老家的陳朝鮮更難,因為沒安裝寬帶,臨時在網上購買了50元10G限當月使用的流量,使用手機熱點連接電腦。更難的是,深處小山坳裡信号不好,反複嘗試後發現頂樓一處效果最佳,花了一天時間将那裡收拾出來,搭建好工作台,第一次上課前信心滿滿就又遭遇新狀況,由于是晚上的課,一開燈,周圍的狗就開始狂吠,養在頂樓的鴿子,看到燈光也撲騰撲騰地飛來飛去,隻能又回到房間,緊閉門窗,力争有一個安靜的上課環境。李利民也被隔在農村小二樓,直播上課時,一二樓怕吵,隻好搬着電腦躲到第三層雜物間裡上課。方憲身處疫情嚴重的老家,努力改造家中網絡配置,積極尋求技術幫助,保障網絡教學的順利實施。為了試用各種上課平台,老師們反複集體嘗試、總結經驗。家庭QQ群、微信群也一再被征用,真正是,一人備課全家備戰。暫時沒有上課的畢耕也在積極參與防疫抗疫工作的同時,通過QQ群提前指導學生閱讀思考。
人文力量處處有
由于所承擔的課程多數是通識課,相比專業課而言,國學部的老師們開展網上教學的現實困難更多。首先是課堂管理的問題,動辄一兩百人的大課堂,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同學彼此陌生,如何管理絕非易事。同時,人文素養類的課程重在閱讀基礎上的師生對話,這也是在媒介信息時代裡學生非常喜歡和珍惜的課堂形式,如今搬到網絡上,如何互動也是難題。為此,老師們把學科特色的看家本領充分運用出來了,那就是激發“共情”。作為師者,首先也是普通人,在開展教學時,首先把學生視為面臨各自具體處境的人來體諒,也坦言老師自己的困難與困惑,有了情感力量的加入,産生了共情,事情自然就能做好。同時,作為師者,教書育人中的以身示範體現出了應有的力量,面對困難,老師的積極适應、努力嘗試,這些就是無聲的教育。為了更好地組織課堂互動,田志勇反複嘗試了同時用兩個QQ号駕馭直播課堂并告知大家,在她的指導下金豔也啟用了母親閑置多年的QQ号,一個用于分享屏幕,一個用于語音直播,經過第二周的運用,順利地解決了師生互動的問題,學生感慨地說是上課兩周以來各門課程中保障最好的課堂。相互的理解和體諒,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學生主動配合老師、嚴格要求自己的意識也越來越明顯了。
借文引導順勢為
人文學科的老師需要有定力,堅持人文關懷和價值塑造,中文老師更是需要引導學生直面現實,學會解決自己與社會、與他人、與自己、與自然的關系。為此,老師們在教學内容的設計上用心準備。袁琳在《文學寫作》課上選擇詩歌《2月30日的雨》進行賞析,引導學生直面生命曆程中的死亡,正視疫情帶來的心理創傷。蘭霞在《口語傳播藝術》課上,采用武漢藝術家陸鳴剛剛錄制的武漢話配樂詩《我要活着》,以此讓大家體會推廣普通話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方言,方言在特定的場合會有着更加特殊的作用。潘純在《大學語文》課前布置的“疫情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悟”的主題分享作業,引發了同學們的踴躍報名,同學們精心準備了各自的分享内容,有結合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件探究災難面前的人性與政治、道德與謊言;也有由日本向華捐贈物資所用中國古詩詞,反思如何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更有同學說“語文就是記錄生活的一門學科,它讓我們的冬天生活不太冷,讓人們依舊期待着春天”。陳朝鮮借學生所關注的《詩經》中的《無衣》一篇,順勢引導大家非常時期衆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士氣。金豔告誡在殘酷現實面前易成憤青的學生們,不要忘記了魯迅先生的囑咐:“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隻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方憲在課程中設計“抗疫日記”的作業環節,鼓勵學生以文字記錄和表現抗擊疫情的日常點滴,講好抗疫故事,提升寫作水平。總之,老師們結合課程、聯系當下,以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倒逼學生冷靜思考,通過閱讀與寫作沉積思緒,引導青年個體的精神成長。
撰稿人:金豔
審核人:孫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