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達(左一)在長江村晴晴果園走訪選品。 (農村新報全媒記者 王欣 攝)
去年11月,榮獲第八屆“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金獎;2個月前,獲評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上個月,帶領耕讀興侬(武漢)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湖北“青創闆”;7年間,累計斬獲國家級、省部級榮譽獎項23項……
翻開厚厚的榮譽證書,農村新報全媒記者很難想象,這是“95後”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在讀碩士彭達的簡曆。
2月19日,當被問及創業的秘訣,這名來自羅田山村的小夥兒咧嘴笑了,露出标志性的小虎牙。“荷塘有三寶,蓮子、蓮藕和菱角。我們創業也有三寶,情懷、科技、帶着農民跑。”
另辟蹊徑賣土貨
把廉價的菱角制成伴手禮
菱角粉絲、菱角酒、菱角膏……小小菱角到底有多少種吃法?在達菱科技湖北有限公司,記者看到,菱角粉和藕粉複配而成的新産品“菱禮荷慕”近日也将上線銷售。
“以前村民們都不稀罕這東西,堰塘湖泊随處可見,有時候嫌麻煩收都不收。”彭達介紹,菱角在中國有3000年栽培曆史,在水域面積達7000多畝的浠水縣散花鎮天井湖村,鄉親們很早就有種菱角的習慣,但因保鮮難、脫殼難、加工難、銷售難等問題,“有的種了一輩子都沒掙到錢!”
“在農村不起眼的菱角,卻是有些城裡人眼中的稀罕物。”彭達帶着問題回校深入研究。在洪山區團委的幫助下,他申請到一筆20萬元的大學生創業貸款,和合夥人張劍雄一起啟動“耕讀興農·菱辟蹊徑”全國首個菱角全産業鍊綜合開發項目。
與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武漢市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合作,團隊選育出高産耐抗新品種“菱美人”,探索出“菱-菱-魚”生态種養模式。
“水塘種植兩年菱角,再養一年草魚,如此循環的産量是最佳的。”彭達介紹,采完菱角後,塘裡的殘果、殘葉是魚類喜愛的食物,魚類的排洩物又豐富了塘底的養分,讓菱角畝産量從1500斤升至2500斤。
新鮮菱角放置久了容易發酸,團隊探索菱角儲運和深加工方式,将菱角制熟後保存,發明耐高溫耐穿刺包裝,開發出菱角粉絲等六大類産品。彭達還主持編寫了近15萬字的菱角産業發展彙編,免費發放給有需要的村民。
讓小菱角變成大産業。彭達帶領團隊成功開拓湖北、廣西、雲南等6大生産基地,總輻射面積2萬餘畝。開發出自營商城和菱角信息交易平台,申請了13項軟件著作權和37項商标。與百果園、長江嚴選等企業合作,搭建起耕讀興農菱角電商供應鍊體系,為5000多位農民提供就業創業機會。
再到原産地挖寶
把特色好貨推到鏡頭前
“八分甜兩分酸,秭歸直發,壞果包賠。”2月23日,在“天井湖菱美人”抖音直播間,耕讀興侬(武漢)科技有限公司主播丹丹和小雪正在為秭歸縣屈原鎮長江村晴晴果園的中華紅橙賣力吆喝。
随着氣溫回升,柑橘類水果供應進入尾期。但在兵書寶劍峽和牛肝馬肺峽之間的屈原鎮長江村,記者看到,連片梯田倚江而立,梯田中搖曳的臍橙樹果實累累。
“多虧彭總幫忙支招,現在不用為‘果賤傷農’發愁了。”晴晴果園負責人黃清華介紹,過去,傳統臍橙集中在每年的11月至來年的1月上市,紮堆銷售,惡意競價,臍橙品質雖好卻賣不出好價錢。
彭達帶領團隊通過實地調研發現,秭歸縣地處北緯30°的長江三峽河谷地帶冬暖中心,獨特的峽江小氣候,加上柑橘優異品種的創新選育及推廣,締造了秭歸“四季有橙”的奇迹。
“四季有橙,全國少有,我們抓住秭歸縣這一大優勢,緻力于打響原産地品牌,錯峰上市,分級售賣,力争讓農産品‘昂首挺胸’走出鄉村,讓農民更多分享産業鍊的增值收益。”彭達說。
一江碧水,兩岸橙黃。兩年來,彭達和他的團隊累計幫助該果園銷售臍橙超15萬斤。在菱角采摘空窗期,該公司以特色農産品開發和運營為主營業務,依托“鄉村振興青春建功示範點”建設,吸納30餘村民參與電商直播,幫助團風馬蹄、洪湖蓮藕、羅田闆栗、棗陽油桃等農産品出村。
“有志亦可在鄉關,盡施所學報青山。是以青春展年華,休說白頭莫等閑……”彭達說,每當從最初的“外來人”變成老百姓心中的“村裡人”時,這便是他最開心的時候了。
(農村新報全媒記者 王欣 通訊員 張義 蔣朝常 彭恒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