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趙丹丹)“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9月17日下午,學院于耕讀學堂舉辦迎新季東籬讀書會,國學部畢耕教授與二十餘名新生同學交流分享了讀書感悟,會議由法學專業研究生王月主持。
社會學鮑盈分享了讀《儒教與道教》的感受。“韋伯将儒教與西方的新教作了較為透徹的分析,解釋了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出理性的資本主義,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一種特殊宗教倫理作為不可或缺的鼓舞力量。”鮑盈說到,通過閱讀使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特别是在感到焦慮、茫然無助的時候通過閱讀可以有效驅除焦慮。
社會學王皓結合自身閱讀經曆,講到與很多同學一樣,也曾因為書中内容晦澀難懂,很多書都是讀到一半便半途而廢,沒能耐下心來讀完。之後慢慢從自己感興趣的、閱讀難度較小的圖書開始讀起,培養閱讀習慣,慢慢發現閱讀的樂趣,同時讓收獲良多。
社會工作塗德池解讀了《平凡的世界》,“路遙通過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在這平凡的人世間,有着平凡的夢想和追求,但在這艱苦的歲月,卻有着不平凡的精神,有着不尋常的毅力,有着過人的執著,異人的魅力。書中刻畫的人物也有血有肉,書中流淌着的是濃濃的愛意,對土地,對父老鄉親的親情、友情、愛情。”
社會學龍婷婷從三個問題出發:什麼是“三和青年”?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群體?怎樣看待這樣的群體?将大家帶入到《豈不懷歸 三和青年調查》這本書中,通過環環相扣的提問與解答,也使得同學們對“三和青年”這樣一個群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社會工作孫雪芳從《世界上的另一個你》和電影《心靈捕手》中提出,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從自己的專業出發,她談到社會工作這個專業,除了給予服務對象物質幫助外,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心靈上的矯正和塑造。在生命中哪怕隻有一個能與我們在心靈上契合的人,或良師,或益友,都是一生最珍貴的财富,希望大家都能遇到并珍惜這樣的人!
農村發展專業呂逸玥講述了《苦難輝煌》,這本書将黨史中的部分事迹進行了更加生動的描繪,講述了衆多我們敬仰或熟知的英雄人物事迹,描寫了衆多迄今仍默默無聞的英雄,提出我們要認真學習、了解、掌握國情民情,珍惜來之不易的改革發展成果,接力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火炬,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畢耕老師進行了總結,他從書的發展、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分享。“好讀書,不求甚解,廢寝忘食的讀書,都是一種很好的精神。” 書從刻在石頭、樹葉、竹簡上,到紙張和現代化的電子書,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讀書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和需求,通過讀書可以實現個人理想和追求。每個人的讀書方法都不同,有的人是死記硬背,有的人是精讀泛讀。畢老師認為讀書筆記非常重要,可以将好的句子觀點記錄下來,并寫下自己的感想。除此之外,更要注重讀書後的思考。“盡信書不如無書”,要思考書中提出了哪些觀點和思想,進行批判性的反思,不被書牽着鼻子走。最後還需要踐行笃行,将書中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