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鵬輝】如何避免扶貧資源的浪費?如何有效防止脫貧戶返貧?如何讓貧困戶保質保量、正常有序退出貧困序列?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對精準扶貧中“懸崖效應”問題進行分析。在2020年精準扶貧決勝戰的背景下,針對上述問題,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社會學1801班王鵬輝在家鄉開展了個人暑期社會實踐,他進村入戶,用專業知識為“懸崖效應”問題“把脈”。
欲去其病,先明其貌,到底何為“懸崖效應”問題?在暑期社會實踐過程中,王鵬輝首先對以往文獻進行了梳理:2018年6月15日政府出台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赢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提到精準扶貧要避免陷“福利陷阱”,防止産生貧困村和非貧困村、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待遇的“懸崖效應”。央農辦副主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在2018年8月舉行的《關于打赢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發布會上提到,由于現階段脫貧攻堅工作非常重要,一些地方自覺不自覺地把扶貧标準拔高了,對貧困戶做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承諾,設置的地方性考核指标明顯超過了“兩不愁、三保障”的标準,這樣一來就使得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待遇差距太大,出現“懸崖效應”。
從過往文獻資料中,王鵬輝感受到了政府對于“懸崖效應”問題的重視,為了更進一步地了解這一問題,他随後進行了為期7天的進村調研。在調研過程中,村大隊書記的一句話引起了他的注意:“村裡的貧困戶一直是隻入不退,到現在已經有13家了,還有一些是低保戶。”為什麼貧困戶鮮有脫貧?是因為福利待遇高,鄉親們不願主動退出嗎?如果實現脫貧了,鄉親們能讓自己不返貧嗎?由此出發,王鵬輝對村裡的貧困戶和邊緣貧困戶進行了走訪。在這些鄉親們的家裡,他逐漸發現,鄉親們大多是因病緻貧,喪失了勞動能力,很難靠單純的體力勞動脫貧,而其它行業的門檻又太高。其實,對于貧困戶們自己來說,他們也在為“脫貧”後沒有政府補貼該怎麼辦而發愁,這又是“懸崖效應”的一種新形式。王鵬輝将自己的這一發現記錄了下來,他希望回到學校後,與老師同學們做進一步的交流探讨,與其他關心農村的同學們繼續這方面研究。
談及對于本次暑期社會實踐的感悟,王鵬輝說到:“這次暑期社會實踐使我對’勤讀力耕,力己達人‘有了更深的體會,作為一名華農學子,既要好好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素質,更要不忘農業農村農民,服務國家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