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方憲】6月19日下午,日本山口大學名譽教授阿部泰記應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邀請,在人文樓附樓A326開展了以“白居易<百道判>置疑”為主題的學術講座。國學部全體教師參加了此次講座。
主講嘉賓阿部泰記教授曾任日本山口大學東亞科比較文化講座主任,東亞研究院與研究生院學科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民間文學、中國古代文學及傳統民間文藝的社會功能,著有專著《包公傳說的形成及展開》等。此次講座是獅子山文學講壇“漢學家眼中的民間文學”系列講座的最後一場,也是“慶祝建校120周年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系列學術講座”的組成部份。前面三場講座主題分别是“包公傳說研究”、“日本曆代昭君故事”、“日本櫻花文化”,聽衆反響熱烈。
講座伊始,阿部泰記教授首先向在座的老師們介紹了白居易《百道判》寫作的曆史背景,以及日本明治書院出版的白居易文集情況。“判”作為古代科舉文體的一種,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比較陌生,阿部先生幽默地說,唐代科舉考試中考判詞,就如同今天公務員考試考法律文書寫作。
随後,阿部教授向大家介紹了他注釋《百道判》的過程,即查找《唐律》的相關規定,以此對照閱讀判詞。經過比照卻發現,部分判詞與《唐律》規定并不相符。他舉出了十餘個具體案例,據此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質疑,得出的結論是,白居易《百道判》判詞大部分依據《唐律》和儒家經典制作,是為測試即将入仕者的法律知識和古典知識為目的而制作。《唐律》是國家的基本思想,模拟考試應是根據《唐律》規定制作,雖然白居易的判詞從内容上看并不完全符合《唐律》規定,但這正是其值得關注的地方。
最後,在場的教師與阿部泰記教授進行了熱烈交流與互動。國學部教師們認為,雖然從内容上看白居易的《百道判》和《唐律》規定并非嚴絲合縫、一一對應,但中國古代律令是存在于具體曆史文化環境之中的,白居易對其的闡釋兼顧了儒家倫理道德原則與法律精神,顯示出法理與人情兼容的人文理想,是中國傳統文化複雜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