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
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
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

學術活動

當前位置: 9455澳门新葡萄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活動 > 正文

國際知名人類學家、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閻雲翔教授來校講學

來源: 時間:2014-12-28 點擊數:

應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農村社會建設與管理研究中心邀請,國際知名人類學家、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教授、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閻雲翔博士于12月20日至27日訪問我校,圍繞“中國社會的個體化轉型”展開了系列學術講座,并做客獅子山講壇,為校内外400多名師生作了題為“當代中國社會的道德變遷”學術報告。

在《中國社會的個體化轉型》系列講座中,閻雲翔教授指出,中國文化正在經曆一場個體主義缺席的個體化過程,這種個體化過程在帶來個體解放的同時,也帶來了物質欲望的增長和消費主義實踐,帶來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實用主義,這一現實既令人擔憂又給人以希望。基于此,閻雲翔作了如下四講報告:《社會的個體化作為一個概念工具》、《中國個體的再造》、《父母驅動的離婚和中國城市青年的個體化》和《中國北方農村代際親密關系的提升》。

圖為閻雲翔教授《中國社會的個體化轉型系列講座》現場1

在《社會的個體化作為一個概念工具》一講中,閻雲翔教授指出,中國社會正在經曆的一系列劇烈變化,其實就是一種現代化過程,而這一過程的核心即是将個體從自然和政治中解放出來,即個體中心化的過程。因而,個體化可以作為一面透鏡、一個概念工具來幫助我們認識中國社會。接下來,閻雲翔教授具體講述了現代化和個體化在中國的表現,并進一步區分了個體、個體主義、個體化、脫嵌和再入嵌等關鍵概念。最後,分别考察了我國集體化時期和市場改革時期的個體化進程。他指出,集體化時期通過徹底反對祖先崇拜、儒家文化和民間宗教信仰等運動使個體從傳統社會結構中“脫嵌”出來,形成了一種國家利益至高無上的格局,而個體化并未形成。市場化以來,流動性增加、個體身份認同的增強,再到後來的維權運動和新社會性等的出現都表明了中國個體化的進程,而這一過程表現出的是一種“個體主義缺席的個體化過程”。

在第二講《中國個體的再造》中,閻雲翔教授首先闡釋了傳統中國社會的個體。在傳統社會中,個體是通過成為祖先才得以實現,而個體的“永生”在于子孫的祭祀,因而再生産的失敗或者“無後”是其最大的恐懼。接着,閻教授進一步梳理了建國以來對傳統“四大枷鎖”的松綁,改革以來的“下崗”、“再造輝煌”等一系列對個體的再造運動。其中,閻教授重點探讨了社會生活中關于“素質”話語的意涵及由此引申出來的關于“成功人士”的形象,這一切形塑了整個社會對于個體的強大工作壓力。這一壓力一方面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但也增強了社會的張力,讓個人充滿了不安全感,因為失敗的代價太大。這種失敗的代價不在于貧困、物質生活的喪失,而在于失敗後尊嚴的缺失。

圖為閻雲翔教授《中國社會的個體化轉型系列講座》現場2

在《父母驅動的離婚和中國城市青年的個體化》一講中,閻雲翔教授考察了80後城市青年的離婚個案,特别是父母“包辦”離婚。由傳統時代父母包辦婚姻轉向當下父母“包辦離婚”,再加上父母對子女其他如擇偶、擇業、養兒等方面的影響。閻教授指出,從表面上看,這種現象體現出父母權力的回歸;但卻不是傳統的簡單回歸,而是一種新的個體化過程。兩者的差異在于,傳統社會中父母考慮的是兩個家庭、家族的利益,而現在父母驅動的離婚考慮的是自己子女的利益,且不僅僅是物質利益,更包括子女的幸福。同時,這一回歸還體現了自願選擇的原則,這與傳統的包辦婚姻有本質的不同。

圖為閻雲翔教授《中國社會的個體化轉型系列講座》現場3

在最後一講中,閻雲翔教授将關注點轉向了中國北方農村,他以兩個個案為起點,指出了農村代際間親密關系正在不斷提升的社會事實。閻教授區分了四種不同的代際親密關系,并進一步考察了新型代際親密關系的社會影響。他指出,新的代際親密關系的提升對傳統的代際等級關系構成了重要挑戰。最後,閻教授反思了自己的研究曆程,指出要對調查對象的主體性給予足夠重視。

圖為閻雲翔教授《中國社會的個體化轉型系列講座》答疑環節

12月26日晚的獅子山講壇,可容納400觀衆的圖書館報告廳座無虛席。除本校師生外,觀衆中不乏從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兄弟院校慕名而來的師生,與會師生翹首以待,準備聆聽閻雲翔教授的精彩演講。閻雲翔教授從1980年代以來有關道德危機的公衆意象解析開始,對當代中國的價值變遷與倫理轉型、當代中國的道德變遷實踐及道德轉型的挑戰等問題展開了深入分析。

閻雲翔教授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中國社會出現道德危機的說法甚嚣塵上,但基本上是公衆的說法,鮮有學者對此進行深入研究。他以“小悅悅事件”為例指出,要認清公衆認知和科學研究的區别。公衆的道德危機認知主要來源于三種途徑:一是對過去時代的理想化,并以此作為批評當下現實的依據。我們對現在不滿時,往往會說過去如何如何好。如,孔子對春秋時期做出“禮樂崩壞”的判斷,是基于其對周朝理想禮樂秩序的假想。與此類似的是,我們現在很容易認為,改革以前的社會很清廉、很公正,人民的生活很平等、穩定。但是,如果我們問,我們中的哪一個人願意回到改革前的生活狀态。相信絕大多數批評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二是用我們的短處與别人的長處相比,以作為批評我們的依據。如,公衆提出國人文明素質低下時,往往是拿歐美社會或者是台灣社會與我們的社會比。這些批評有沒有根據?肯定是有。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這些批評的矛頭指向何在?這些批評指向的行為在整個社會中占多大的比例?僅從不亂扔垃圾、自覺排隊行為的增加來看,中國社會的道德正在持續進步。此外,我們還發現,越是年輕的一代,越願意服從公共秩序的安排,這也體現了社會道德的進步。三是由我們所持的特定的視角去看待社會現象。過去三十年來,中國社會最大的進步之一是價值的多元化。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同的人對于同一社會現象往往會有不同的看法。正因為社會價值多元,人們對很多社會現象的看法往往是處于争論之中的。如果說中國社會存在道德的危機的話,那就要進一步看,從誰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社會存在道德危機?如國内有學者從進城務工婦女離婚率的提高出發指出,當前中國農村社會存在倫理危機。如果從公婆、丈夫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危機,是對傳統的強調家庭利益高于個體利益的倫理秩序的沖擊;但如果從婦女個體的角度來看,她們有沒有追求個體幸福的權利,有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村婦女離婚率的提高是一種有争議的現象,而不是一種不道德的現象,以此為依據做出農村倫理危機的判斷有些生硬。因此,做社會研究應盡量避免受公衆認知的影響。

基于上述分析,閻雲翔教授指出,與其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正在經曆道德危機,不如說中國社會正在經曆一種道德轉型與倫理變遷。這種變遷主要體現為:由強調義務和自我犧牲的集體主義倫理向強調權利和自我發展的個體主義倫理轉型;中國社會的道德轉型既表現為非道德實踐,又包含了有争議的道德實踐和新道德實踐。在分析非道德實踐時,閻雲翔教授以其對“做好事被訛”現象的個案研究為例指出,訛人行為固然突破了人與人之間互惠原則的底線,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做好事被訛事情的反複發生表明,國人仍有向善的本能;在分析有争議的道德實踐時,閻雲翔教授指出,人們對一些行為的道德評價之所以出現争議,根本原因是我們的價值觀正在由一元轉向多元,随着時間的推移,一些有争議的道德行為正在成為新的可以被接受的道德行為,這進一步反映了我們面臨的是道德轉型而不是道德危機;在分析新道德實踐時,閻雲翔教授指出,在傳統的道德觀中,對陌生人的傷害不算失範,但在新的道德觀中,善待陌生人成為具有普适意義的價值觀。在這種理念驅動下,志願主義、環境保護主義、動物權利運動、民族主義、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及多元與寬容等正在成為新時代的主流價值觀。

閻雲翔教授進一步指出,中國的道德轉型折射并重塑着中國社會的個體化進程。當前,中國社會道德轉型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官方倡導的集體主義倫理與個體實踐的個體主義倫理之間的分離、公衆誠信的缺失、對利他動機的不信任等問題。閻教授指出,如果我們不能真誠地面對自己,我們又如何能真誠地面對他人?如何應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财富急劇增長帶來的沖擊,讓我們成為财富的主人,而非财富的奴隸?是當下中國道德轉型過程中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在系列講座及公開演講中,閻雲翔教授旁征博引,語言幽默風趣,并與現場師生進行了深入互動。與會師生紛紛表示:“閻雲翔教授的演講為我們理解當前中國的道德問題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閻教授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學術盛宴,他提出的‘要分清統計學意義與發展眼光的區别’、‘調查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搞清楚我們的調查獲得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的,在多大程度上是假的,還要搞清楚産生假信息的社會背景或行動邏輯是什麼’等觀點激發了我們對科學精神的含義、社會研究方法論和社會科學想象力的反思”。

圖為閻雲翔教授在獅子山講壇作《當代中國的道德變遷》學術報告

除系列學術講座外,閻雲翔教授還與我校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教師、農村社會建設與管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及華中科技大學鄉村治理研究中心賀雪峰教授團隊成員就“田野研究的方法反思”展開了專題座談。在座談會上,閻雲翔教授結合自己30多年的田野調查經驗,就如何處理小的田野調查地點與大的研究議題之間的關系、訪談法的局限及民族志的寫作等問題進行了反思,分享了個人體會。與會專家圍繞上述議題展開了熱烈的讨論。

圖為閻雲翔教授在田野研究的方法反思座談會上發言

來校訪問期間,農村社會建設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鐘漲寶教授、副主任萬江紅教授、田北海博士等負責人與閻雲翔教授就學術互訪、合作開展田野研究等問題進行了友好磋商,形成了合作意向。

圖為閻雲翔教授與農村社會建設與管理研究中心負責人鐘漲寶教授、萬江紅教授等會談

(圖文:田北海、韋宏耀)

—————————————

鍊接:

閻雲翔,哈佛大學博士,國際知名人類學家。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人類學系教授、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複旦—UCLA(UCLA—FUDAN)社會生活比較研究中心主任、複旦—哈佛醫學人類學合作研究中心理事、複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學術委員、複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學術委員。American Anthropologists,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Modern China,Rural Studies in China等學術期刊編委。

閻雲翔教授研究領域主要包括經濟人類學、社會變遷與發展、家庭與親屬制度、個體與個體化以及全球化等。近年來在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Social Anthropology,Ethnology等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代表著作有《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裡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系:1949~1999》和《中國社會的個體化》。其中,《私人生活的變革》一書獲得2005年度“列文森中國研究書籍獎”,閻雲翔教授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裔學者。

Copyright © 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官方网站-最新版 版權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獅子山街一号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人文社科樓

郵編:430070

  • 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

    文法研究生

  • 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

    青春文法

  • 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

    武漢市陽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