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的劉祖雲教授受邀做客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學術年會,在人文樓M605做了題為“中國版社會變革與社會治理創新”的主題報告,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黨委書記彭彬、副院長田北海與學院師生共同參加了本次報告會。
劉祖雲圍繞以下五個方面對此次報告進行了講解:“中國版社會變革的涵義與特征”、“中國變革的理論與現實”、“社會治理的理想與現實”、“創新社會治理的曆史走向”以及“創新社會治理的現實應對”。劉祖雲認為,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變革、社會轉型的時期,此時潛規則往往容易與顯規則重疊,而潛規則會逐漸代替顯規則和規則,比如一些暗箱操作代替明箱操作的社會問題,從這個角度入手也可以深入探究我國的反腐問題。
随後,在談到社會變革的風險理論時,劉祖雲用“廣場論”作比喻,認為落後國家的國家廣場是“泥土廣場”,發展中國家是“水泥廣場”,發達國家則往往是“草坪廣場”。這三種國家廣場可以生動地反映出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也能夠反映人與自然關系模式的不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發展中國家的“水泥廣場”階段正是人與自然關系極度對立的階段。
在談及社會治理的問題時,劉祖雲以财務報銷為例進行了闡述。他認為财務報銷是建立在管理者主導制定的基礎之上,而非共同參與治理。這就使得财務報銷制度處處設防,甚至每一次更深入更細緻的制定實際上都會導緻更多假數據、假發票的産生,“政策反而誘導出了對策”。因此,從社會治理的角度來看,财務報銷制度的制定應當在事前制定,并采取共同參與式治理的方法,如此才會最終達到共赢。劉教授強調,“事前制定、共同參與式治理以及最終共享成果才是社會治理的理想模型”。
講座接近尾聲時,彭彬對此次講座進行了總結。他認為劉教授運用了發展社會學的理論觀點對當前我國社會中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探索和分析,尤其是社會治理創新問題,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這是一場生動有趣、值得回味且讓在座師生受益良多的講座。”
通訊員:張玉珂、漆雪嬌
嘉賓簡介
劉祖雲,社會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文革”結束後的中國首屆大學生,先後獲得華中師大政治教育學士、南開大學社會學碩士和武漢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教育部社會學教授指導委員會第一、二屆委員,先後擔任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和武漢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先後牽頭創建社會學本科點、碩士點和博士點。現為教育部文科重點基地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中山大學港澳與内地合作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社會學首席專家,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港澳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城市住房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規劃教材《發展社會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特約外審專家。先後出版《從傳統到現代: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發展社會學》、《中國社會發展三論:轉型分化 和諧》、《中國城市住房分層》等十多部學術專著。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20多篇,曾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一等獎等十多項重要獎項。